联袂网 · 次浏览 · 2018-04-14
4月2日,由潍坊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活力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承办,潍坊市星科创业孵化器发展有限公司具体承办的活力城市主题对话活动在潍坊市东方大酒店举行。
北京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夏颖奇先生以《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与政府作用——以中关村为例》为题展开演讲。他提出的“营造环境,必须‘两才’落地——人才和钱财”,引起在座嘉宾共鸣。
以下是夏颖齐的演讲实录:
中关村在学习世界,向前发展,学习世界的过程中的学习硅谷、借鉴硅谷,中关村同时也向全国各地的高新区、各个城市在学习,中关村走过这些年的道路对我们国家各个高新区和各个城市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我在中关村工作和生活从1972年开始,40多年了,又有幸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工作多年,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谈一谈活力城市、创新创业。
中关村涵盖的232平方公里,如果大家熟悉北京这个地图的话,最外边那一圈是六环,黄颜色都是科技园区,这里是中国的创新创业者梦开始的地方。
中关村最早的创业者陈春先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他在1980年创业的时候,他创业的地方只是在家里。陈春先的企业并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记录;联想集团的小平房是中科院这个计算所外面的传达室,柳传志等11个人就从这里起家的,11个人挤在传达室开始创业。
进入了21世纪,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到了1999年的时候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我是那个时候进入中关村管委会;到了2009年左右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我们在寻求发展的时候,各地、各高新区,包括潍坊,我们总在想怎么样才能够走出我们的跨国公司,怎么能够招来跨国公司。在韩国开国际会议的时候,米勒(音译)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硅谷也没有管委会,也没有特殊优惠政策,我们的企业就在地下室、在车库、在咖啡,几个青年人有了想法,找到了风险投资,然后做出的产品企业,做大了投放市场,以后再做大了走上纳斯达克,然后企业按照需要走出了美国,到各地去建子公司,成为了跨国公司。那个会议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培养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培养我们的蚂蚁雄兵,让他们做大做强走出去,成为跨国公司。这个会议好像是在2002年,十几年过去了。当时在中关村还没有这样的跨国公司,现在我们的很多企业都走到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最近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么三句话: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个是至理名言啊,中关村一直是在这样的一个明灯指引下,在实践、在发展。
昨天到了潍坊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也在讲,潍坊的市场主体增长很快,2017年14.4万家,这个数量我是感到非常的吃惊。在中关村青年人创新创业的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如果说从80年代就有的话,到199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已经形成高潮,大量的海归、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需要一些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我讲几个资源。
科教资源。大家都知道大学、科学院大量地集中在中关村。然后就是人才资源,现有的高科技企业里的从业员工,从前台秘书一直到后台的董事局主席共有207万,每年还有大量的海归回来创业,还有大量的毕业生。第三个就是信息资源。虽然我们是在信息时代,大家走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跟任何人取得联系,但是这个信息资源在中关村还能体现在在首都有中央政府、有市政府、有各个跨国公司驻华总部、有国际组织、有子宾馆,所以有大量的国际会议。这样的信息交流对于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金融资源。金融资源我们说的不是银行,银行对于这个小微企业贷款是不情愿的,因为不踏实、不放心。昨天听潍坊的领导讲潍坊也下了很大功夫,能够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前期投资或者是小额流动资金的贷款。而中关村在这方面就是大量地吸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中关村非常活跃,没有一个企业说我没有钱,跟政府要,那么政府首先要问你有没有好的团队、好的技术、好的项目。如果这些东西有了,钱是大大的有,不用政府给你介绍,这个风投就会蜂拥而至。在中关村的创新创业企业,通过昨天交流,我感觉跟潍坊是非常相近的。在中关村,小企业几个人几十万,可是这几个人这几十万不像是开个杂货铺、开个洗衣房,它都是由那些教授、专家、学者、硕士、博士、海外归来的那些高端领军人才来创立的,虽然很小,但是能量很大。
对于高科技的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营造环境。政府推动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把环境营造好。发展高科技的时候政府有哪些作用呢?我做了这样几条梳理。
一个是要立法。中关村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是北京市人大通过的地方法规,这个条例保证了市场主体,保护了企业,保护了投资人。这个条例不是让中关村管委会让北京市政府如何管理园区、管理企业,而主要的立法宗旨就是保护。
第二个政府作用的就是创业环境。创业环境要形成集群效应,软件园、生命园、集成电路园、环保科技园等等30多个专业园区,最著名的是中关村软件园,寸土寸金,改善交通,增加写字楼。环境建设起来了,企业扎堆形成了一种竞争合作的发展势头。前面我们看的那个小土房是80年代的照片,后来建设的就是中关村核心区,中关村e世界都是后来坚持起来的。
第三个是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是利用中关村现有的大学、科学院、研究所,大量地培养本地人才,努力让他们留下来,很多人也是愿意留下来。还有一个是从外地引进。外地引进要瞄准海外的高端留学生,争取他们,多到中关村来落户哦。2017年,中国回国的留学生60.4万,首次突破60万,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现在中关村做课题研究海归回国情况,为什么我们要做人才工作吸引海归?我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留学人员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第二句话就是留学人员是国际化、市场化的重要载体。他们回来了,两三个人成立一个公司,带回来的有公司的文化、技术,甚至是项目、市场,比政府派一个代表团出国十天八天带回来的东西重要得得多。
什么叫千人计划?2008年到2018年,用十年的时间,从海外吸引回2000位高层次人才,每年200人,分成四类,每类50人。第一类是国科技部16个重大专项攻关的,第二个是大院大所,第三个是央企、大国企,第四个是创新创业。
我来了(潍坊)以后感到非常惊讶,潍坊这方面发展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我去过的其他一些城市也赶不上潍坊。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它的规模,还有政府的力度,在这些方面潍坊做得相当不错,做得非常好。
创业园、孵化器除了写字楼的房东功能,要延伸成承办一些政府的延伸业务。
融资与担保也是我们的小微企业早期遇到的难题。创业资金不多,早期都是烧钱,还没有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钱可能都烧没了,到银行如果申请流动资金,银行会问有没有有价证券,有没有这个房子抵押,如果都没有的话钱就借不到,政府又不能直接去投资,也不能直接去做担保,中关村管委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担保公司,指定担保公司主要做中关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中关村的三合一叫做“银科企”——银行家、科学家、企业家,每月搞一次聚会,政府搭台,搞一两个主旨演讲,下面随便谈,鸡尾酒会一样漫谈。科学家就说了,我的实验室有一个技术有突破;企业家说了,那你把这个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入股,我们在一块制造形成产品;金融投资的银行就说了,我给你贷款投资,这样的话,能迅速形成成果转化,向前发展。中关村有个“三三会”,这是我起的名字,实际上从2000年就有前身,到2004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定式,每个月第三个星期星期三下午推介中关村的优秀项目,地点不固定,时间是固定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项目融资,项目推介。
鼓励风险投资。中关村有世界上最好的风险投资政策,这个政策使得国内外风投、有钱人都愿意到中关村给高科技企业投资。
补贴机制是我们政府一大特色。我们的财政补贴在科技园里主要补贴以下几方面。小企业申请创新资金,无偿地给补贴;留学生创业园提供免费的房租,但创业园的亏损由政府来补贴。在中关村很重要的地点是我们把大学都找来开会,动员大家把用得不够饱满的实验室向企业开放,给50万—100万不等的开放费,开放之后,企业无偿使用,使用完了,签个字,使用多少个小时,每半年政府给你付费,拿财政资金去补贴。服务型政府唯一的目的,企业要成功。
第一个是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多年来土生土长的企业做大了,走出去了,上市了,到纳斯达克。第二个是中关村培养自己的高科技企业家。第三个就是在进入信息时代的时候中关村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
潍坊在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发展,我干中关村这么多年,我认为营造环境就是要“两才”落地——人才落地、钱财落地,人才是高科技的人才,钱财支撑人才研发这样的风险投资,努力地形成这样一个氛围就能发展。什么是国际化?不是上教堂用刀叉讲英语,国际化我们要学习借鉴就是完善的市场化和完善法制化。我们将来的大方向就是在这个方向向前走。
在座的有很多是公务员,很多是为企业服务的,当我们没有去创业,我们没有做企业,那么我们就好好的为企业家服务。我们作为服务型政府中间的一员,企业的成功,地方的发展是我们的唯一的目的。用这句话跟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下一篇:中国创投文化节系列报道(一)
v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