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袂网 · 次浏览 · 2020-07-02
短内容的崛起,某种程度是接应新网民打开互联网世界大门的低门槛过渡。这种过渡在文字领域率先体现,仿推特模式的微博崛起,意味着传统的博客模式淡出主流传播形式。从传统的书本文字到博客到微博短内容,意味着创作门槛降低,整体专业水平下降,但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同时传播能力增强,表示文字接受并完成了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改造过程。
而视频领域是一个特例。
与游戏这类在互联网时代迎来爆发的产业不同,影视行业在前互联网时代已经繁荣,在电视时代,电视剧按照单集价格*集数计算版权费用总价,集数越长,总价越高,制作方也乐于拉长剧集长度,以摊平天价明星的片酬成本。
对买方来说,电视剧单集的片尾部分,单集中间的悬念高能部分均是插入广告的黄金节点,各地方台需要较长剧集的作品拉长收看周期,使单个作品的可盈利点增密。
负面后果是,电视剧的内容注水问题严重,一个动作三组特写,回忆杀比正剧长,弱智级别的误会比比皆是。在网络内容强调短平快的时间节点,影视内容事实上形成与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的脱节。直到2019年,监管侧仍在研究应对措施,拟将国产影视剧剧集数封顶为40集以内。
而长视频平台的错误决策,并没有扭转这种脱节,导致市场真空持续扩大。
国内早期的视频平台,如优酷、土豆、56网、酷6网等,均以Youtube为对标,主打UGC内容。但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关键转型期,美国Hulu模式的崛起,国内乐视网的崛起,以及《甄嬛传》等爆款剧展现出的超高吸金能力,诸多现实因素催动长视频平台回归到电视剧时代追逐爆款影视IP的轨道上。
长视频坐上了历史倒车
归根结底,长视频平台继承了电视时代的盈利模式,即爆款内容+插片广告。模式固然成熟,但问题仍不少。不仅版权战争使内容成本急促升高,且没能介入影视内容的创作生产流程,亦没有改变内容不适应网络传播的痛点。反观移动时代制作门槛下降带来的海量UGC意愿,面临的是一片荒芜的内容市场,UGC几乎变成屠龙之技,无处可去。
UGC内容曾在PC时代因质量不稳定而遭遇广告商投放意愿的削弱,在移动时代早期,尽管有微视、秒拍等众多产品进入市场,但均无较大起色,微视在平台内容调性上始终无法突破,秒拍流量始终处于围绕微博公转而非自转的状态,未能完成现象级突破的任务。尽管如此,众多产品仍然为UGC短视频完成了早期试错的工作,用户的创作欲望愈发高涨,急需输出的出口。
一位朋友是机械舞爱好者,在快手崛起之前,他只有自拍的习惯,没有录制视频的习惯。但在快手侧重社交分发的机制,以及对熟人用户体系的导入效应成熟后,他立即成为快手的死忠粉。用他的话说,快手首次为他带来了这些展示机会。
当短视频的UGC氛围普遍成熟,头部内容的引领欲望以及用户对内容质量的强化需求萌芽,就有了抖音的崛起,借助算法,短内容的传播能力上升到了全新高度,一些缺少逻辑、内涵的内容往往能达到爆炸级传播的效果。
尽管刚崛起时,B站等相对封闭的社区充斥着对快抖流入内容的抵制氛围,但随着短视频持续发展,反对声音在削弱,用户正在承认短视频内容在粗暴洗脑的背后,有其传播能力上的优势与合理的受众基础。到Tiktok时代,短视频将影响力反向输出海外。
从推特微博到快抖Tiktok,内容领域的变革完成了一次轮回。
与美军的全球通讯网络形成互联网类似,短视频的背后,是移动流量普及和视频创作门槛降低基础上形成的全民参与潮。因而同样是UGC内容,在PC时代起色不大,在移动时代则狂飙突进,背后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龟兔赛跑
但短视频并非不可击败。
和微软类似,短视频的成功,来自平台对用户创作的挖掘和引导,短视频的伟大,某种程度是顺应新兴网民打开互联网大门红利的结果。
这一过程是在长视频维持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的。类似于赛跑时,乌龟蹑手蹑脚地超过熟睡的兔子。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爆火时,剧情本身的注水、情节拖沓问题屡屡遭到吐槽,反倒是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调侃陈清泉学外语,李达康死亡蔑视的桥段,传播效果十分出色。不仅说明长短视频的深度能力与传播能力可以互补,同样反映出,长视频在内容上原是有专业优势的,但需要将指导思想中的消遣时间策略,向争夺时间的时代要求做出适应调整,否则,长视频的传播能力将永远被短视频吊打,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产品。
与此同时,短视频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解决。
首先,短视频基本是对电视以及PC时代长视频内容基于传播能力的总提炼,强调亮点前置以及情绪渲染,以调动用户的跟随创作欲望。其结果是,短视频传递情绪的能力极强,而传递信息的能力极弱。以15秒的标准短视频类内容为例,普遍是一无来龙去脉,二无原委曲直,而多有夸张化处理的情绪。
上一篇:2020年第三期路演答辩圆满结束
下一篇:中国创投文化节系列报道(一)
v0531